基板 F.A.Q.

網站更新紀錄

01/10/2004
基版FAQ 改版完成

愛因斯坦是否基督徒?

章 1. 愛因斯坦的宗教

方舟子

最近一期的《海外校園》(第十八期),遠志明在向劉再復傳道時,舉愛因斯坦為例說明大科學家也有虔誠的信仰。現在ACT上也還有人說愛因斯坦相信宇宙有有理性和有智慧的創造者,我以前已指出這是一個被廣泛地有意傳播的謠言,現再摘譯愛因斯坦有關這方面的言論,以正視聽。

□1954年3月22日,一位機工給愛因斯坦寫信,提到他讀到一篇有關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愛因斯坦在24日回信說:□

你所讀到的關於我篤信宗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有系統地重覆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麼能被稱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沒有止境的敬仰。

□1939年12月,給一位準備演講「相對論的宗教暗示」的芝加哥拉比的回信:□

我不相信相對論的基本觀念能夠被用來聲稱與宗教有關係,科學知識一般說來與宗教不同。我看到這一點是由於這個事實,即客觀世界的深層相互關係能夠用簡單的邏輯概念來理解。實話說,就相對論而言,更是完全如此。

通過體驗這種深層相互關係的邏輯理解而產生的宗教感覺,不同於那種人們平常所說的宗教感覺。它更像是面對物質宇宙所展現的規劃而感到的敬畏。它不會導致我們更進一步去塑造出一個用我們自己的形象造出的神一樣的存在──一個對我們提出要求並對我們每個個體都有興趣的角色。在這種感覺之中,既無意愿,也無目標,更無必須,而只是單純地存在著。基於這個原因, 我們這種人把道德視為純屬人類的事務,雖然是人類最重要的事務。

□1954-55年間給一位進化論學者的回信:□

我從來不賦予大自然一個目的或目標,或任何能被理解為擬人的東西。

我眼中的大自然是一個我們只能非常不完美地理解的宏偉的結構,而這必使一個沉思者充滿了「謙卑」的感覺。這是一種與神秘主義毫不相干的真實的宗教感覺。

□1936年1月19日給一位六年級主日學校學生有關「科學家是否禱告」的回信:□

科學研究是基於這個觀念,即每一樣事情的發生都為自然規律所決定,人類的活動也是如此。由於這個原因,一個搞研究的科學家幾乎不會傾向於相信事件的發生能被一個禱告者所影響,也即被一種向超自然的存在所提出的愿望所影響。

然而,必須承認,我們有關自然規律的實際知識還是很不完美、不完全的,因此,相信在大自然中存在普適的基本規律也有賴於一種信念。這個信念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科學研究的成功所証明。

但是,在另一方面,認真地投入到科學探討中的每一個人都變得相信在宇宙的規律中展現出一種精神──一種比人的精神更為高等的精神。只具有卑微的力量的我們對此必感謙卑。就此而言,對科學的探討會導致一種特殊的宗教感覺,與更幼稚的人們的宗教感非常不同的感覺。

□1953年7月17日給一會浸禮會牧師的回信:□

我不相信個體的永生,我認為倫理純粹只是人類自身的關懷, 並沒有超人的權威躲在後面。

□1950年12月3日,一名19歲的大學生絕望地向愛因斯 坦詢問人生的意義何在,愛因斯坦回信說:□

你努力要為個體人生以及全人類尋找一個目的的渴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意見是,如果問題是這麼被提出的,那麼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如果我們談到了一項行動的目的和目標,我們只不過是在問這個問題:通過這項行動或其後續,我們應該滿足什麼樣的欲望,或者,我們應該避免什麼樣的不希望得到的後果?當然,我們也可以按個體所屬的集體的標準清楚地表白一項行動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這項行動的目標至少也是間接地滿足組成一個社會的個體的欲望。

如果你問我社會或一個個體的總的目的或目標,這個問題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當然,如果你問的是大自然的總目的或意義,更是如此。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去假設某人的欲望與發生的事情相聯系,是非常主觀的,至少是不合理的。

然而,我們全都感到,問我們自己應該怎樣指導我們的生活的確非常合理而且重要。我的意見是,答案為:只要能夠做到,就盡量地滿足所有的欲望和需要,並且在人類關系中達到和諧和美麗。這是以許多的良心思考和自我教育為先決條件的。不可否認的是,比起生活在我們的學校和大學裏的人,開明的希臘人和古代東方的聖賢在這個最為重要的領域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以上摘譯自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